196体育官方app下载中华体育精神颂——重庆体育故事征文展播点燃矿山的篮球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为建设川渝地区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携妻带子,从四面八方涌向川黔交界处的深山峡谷。这里什么都没有,连一个地名都没有,惟一有的是荒芜、贫瘠、寂寞。到了夜晚,寂静的山谷常常传来夹杂着野兽咆哮的山风,惊醒着劳累一天的人们
此时的矿山与矿工们太需要甘露的滋润与的火焰,才能战胜恶劣的环境196体育官方平台。不知是何人何单位,在矿区稍微平坦之处刨整出一块平坦之地,利用废旧的钢管和木料,制作成简易的篮球架,一个不能再简易的篮球场由此诞生。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小的“星火”,居然“燎原”了矿区半个多世纪如火如荼的篮球运动,并且还扬名西南地区的行业内外。
1958年的一天,时年12岁的王太仕,随父母从四川省重庆市北碚区澄江镇的全济煤矿,举家迁移到正在建设中的松藻煤矿。父母给孩子们讲,国家建设离不开煤炭,新的矿区能生产出大量的煤炭。于是,他们全家七八口人先乘船坐车、再转乘火车,最后步行山路几十公里,来到一片荒凉的夹皮沟大山中,后来这里被命名为松藻煤矿。
当年的举家迁移,全家花三天时间才到达,而如今高速公路只需两三个小时的车程。那时,大人小孩除了工作和上学外,就是吃饭和睡觉,方圆十几公里的矿区,无任何文体娱乐活动及设施,更没有电影、电视和网络,就连半导体收音机也因高山阻挡而无法很好收听。
“我清楚记得,1962年我才16岁,松藻煤矿二井(原同华煤矿)终于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篮球场,我们几兄弟步行几公里山路来到球场,等大人们打完球后,我们小孩才接着上场疯狂打球投篮,直到夜幕降临,天黑看不见篮板,才依依不舍回家。”如今已77岁的王太仕老人,十分清晰回忆60多年前,篮球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精神的满足。言语间,老人言辞兴奋,两眼闪烁着光亮,仿佛还沉浸在当年球场上的愉悦与兴奋。
篮球运动只需要一片平坦的场地与篮板篮筐,人们就可调动速度和,把篮球投进篮筐,释放出全身的快意,扫除内心的荒漠。篮球的魅力与,让工作生活在荒凉寂寞的矿山人们感受到暖意与快乐,看到了荒芜中的绿洲,听到了寂静中的欢呼与掌声。
于是,方圆几公里的矿区,但凡可以平整出球场的地方,人们都修整成篮球场,一井、二井、中坪洞、同兴、子弟校、医院、中心区等等,先后在几年时间里建成七八个比较标准的篮球场,劳累了一天的矿工们终于有了获取的加油站,孩子们也有了童趣的港湾。
群众性的篮球运动在大山深处迅速普及开来,他们以生产和工作单位为单元,自行组建各自的篮球队,有以采煤掘进工人为主的一井、二井两支篮球队,有以机电和运输工人为主的机运篮球队,还有总务后勤队、物资供应队、土建队、机修厂、机关队、子弟学校队、职工医院队、驻矿服务的商贸队等等十多支篮球队。
到了周末,队员们穿上印有单位名称和号码的球衣,在矿区各个篮球场开展比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矿区篮球赛事不断,各种各样的友谊赛、联谊赛、学习赛等不断,三五天一小赛,半年一中赛,一年一大赛,遇到节假日还有“庆祝赛”,这种比赛基本形成了常态化。每场球赛职工家属与小孩纷纷到场加油助威,观众总是里三层外三层,各个篮球场上的加油声此起彼伏,整个矿区一时间有了生机和活力。
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矿工会意识到是时候该组建一支高水平并且能征善战的矿级篮球队了,一则全面提升全矿篮球整体水平,二则以球为载体,为大山深处默默无闻的松藻煤矿打出知名度和美誉度。
1963年至1964年两年间,矿工会通过各种形式在全矿职工中进行选拔,最终,李开宣、杨茂华、梁友兴等多名职工选为篮球队队员。为保证球队有梯度性接替,矿工会又在第二年、第三年新招收的工人中,专门挑选19、20岁有篮球特长的工人为球员,王太仕、罗维智、赵广河、王太陆等等十分幸运成为队员。而女子篮球队队员也是通过的选拔程序产生。1966年2月,矿区第一支篮球队经过多方选拔、层层筛选终于正式成立了!
当年还是19、20岁的王太仕等一批青葱小伙,如今都是一帮80岁上下的老头了,但谈起昔日的矿山篮球,他们个个神采飞扬,仿佛还在昨天的球场上驰骋奔跑。
一支能征善战的篮球队离不开一名好的教练,松藻煤矿篮球队第一位教练是在队员中产生的。队员杨茂华,身高有1米85左右,参加工作前曾经是重庆市青少年篮球队的队员,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篮球技术精湛,球场上各种专业而漂亮潇洒的篮球动作,总能赢得观众们的惊叫与掌声。
作为矿山第一支篮球队教练的杨茂华,深知自己肩上的重担和责任,一点不敢懈怠队员们的专业和体能训练,处处以身作则带头刻苦训练,加上训练方法适当,队员们的技术也日趋见长。杨茂华常对年轻队员说:“我岁数比你们长几岁,我能做得下来的训练,你们也没有理由完不成。”
在篮球队集训期间,杨教练每天早上5点钟就准时吹响起床哨,带领全体队员进行野外长跑训练。几公里外的农村公路、碎石枕木的铁路线等成为他们训练的场所。杨教练还针对每个队员的体能弱项,进行“加餐”式单项训练。在没有任何训练器械的年代,他们因地制宜进行训练。为增加弹跳力,他们就向上跳跃长长的石梯坎,甚至单脚跳石梯坎;为增加腹肌和手臂力量,他们就地做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达不到训练要求的队员就被退回原单位。
篮球队员们平常都在各自的生产岗位,有比赛有训练时就从单位抽调进行集中管理,大有“一手拿枪一手镐”的民兵管理模式。对这一支刚诞生的篮球队,矿领导更是心疼有加,不仅统一住进新建落成的矿招待所,而且队员们的伙食不受限制,在实行粮票的年代里,每人每天还有两个甜甜的保健馒头,偶尔加餐还有一个鸡蛋。“那时训练和比赛没有补贴,更没有奖金,但我们都是为矿上的荣誉而战,感到十分的自豪。” 王太仕老人说到此特别激动万分。
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专业训练,球队的篮球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没有经过实战的检验,也就是纸上谈兵,必须走出矿区,找高手过招,才能检验自己的实力。
于是,球队经过多方联系,找到矿区距离最近的一支有实力和专业水平的球队,与对方进行一场友谊赛。说是距离最近的单位,也有25公里左右,崎岖的山路开车也要1小时左右。上世纪60年代初,矿上的生产物资运输十分繁忙,无法派货车(矿山只有货车)接送队员们去“磨刀练枪”。急于要检验训练成果的队员们一致决定:步行前往!打一场友谊赛、检验赛。
“我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近40多华里的山路,赶到友邻单位的篮球场,没有休整就立即投入友谊赛。结果这场友谊赛我们打赢了!对方面对我们这支陌生的球队十分不服,强烈要求再打一场比赛,但我们以还要步行回矿上工作为由而婉言拒绝了。”王太仕老人提起当年第一次检验战十分兴奋不已。
有了第一次磨刀试枪后,球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在训练中更加刻苦训练,接着又外出“磨刀”打友谊赛,只要是有名气有实力的篮球队,他们都主动找上门去切磋技艺。煤炭系统内的南桐煤矿、中梁山煤矿、天府煤矿等,煤炭系统外的重钢小鱼沱铁矿、双溪机械厂、綦江齿轮厂等等,都留下他们的“磨刀”痕迹。1966年,松藻煤矿篮球队参加了重庆市煤炭系统职工运动会,获得篮球比赛第三名。1971年,在重庆市綦江县运动会上,松藻煤矿篮球队首次向社会公众亮相,经过与实力雄厚的兵工、机械、冶金等单位的比拼,最终获得第三名的优异成绩。随后,这支球队“南征北战”,先后与篮球运动红火、实力超强的重庆长江航运公司,重庆铁路分局等单位交锋,均取得好成绩。
整个六十年代,松藻煤矿篮球队先后参加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比赛,多次获得冠军、亚军,最差成绩也是季军。南面的贵州省松坎、桐梓、道真、遵义等单位的篮球队,以及北面的四川省酉阳、秀山、黔江、彭水、南川等各区县的篮球队,纷纷向松藻煤矿篮球队发出邀请打联谊赛和交流赛。在比分面前,一些实力强悍的区县队,终于敬佩且接受了这支不知名的篮球队,社会各界也知道了大山深处有一个大型的煤炭生产基地——松藻煤矿。
松藻煤矿篮球队的名声在外,来矿山切磋篮球技艺的各方篮球队也开始多了起来。矿区内大大小小基层篮球队、民间篮球队、学生球队等等也受到莫大的鼓舞,篮球运动成为矿山职工群众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成为他们的精神动力与支柱。
但繁重的煤炭生产与篮球运动也会出现矛盾,各种各样的赛事不可能都集中安排在白天和周末。怎么办?于是,矿领导决定,在矿中心区篮球场建一个灯光球场,大量的赛事尽量安排在晚上,这样既不影响生产,也不耽搁篮球比赛。
1972年的一个严冬晚上,一道闪亮的白光洒在矿中心区篮球场上。漆黑的夜晚下,球场上亮如白昼,球场上方整齐悬挂着12盏超大功率的白炽灯,矿山的人们发出惊叹:晚上也能打篮球!晚上也能打比赛!晚上也能观看比赛!
当人们的惊叹声和新鲜感还未退去时,矿中心区篮球场上再添一件“稀罕物”——一块大型电子计分牌耸立在篮球场旁边。据老人们回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里,只有重庆市体育馆等极个别篮球场才有这种电子计分牌,但这件十分时髦前卫的体育设备,并非花钱购买,是聪明勤劳的矿山人自己的创造。
当年,矿上的篮球赛事多,球场上的计分全部采用手翻计分牌,并且很容易出错,给精彩的比赛带来不愉快。同时,球场上观众、球员、裁判,以及教练员等,都不能方便快捷看到双方的比分、比赛时间等,与名声在外的松藻煤矿篮球运动不相匹配。
在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决定用自己的力量设计制作安装一台电子计分器。矿山的各类人才众多、技术力量雄厚,此重担落在毕业于重庆市第二机械校的高材生饶忠德肩上,在没有现成的设计图纸情况下,他成立了一个技术攻关组,负责设计在当年还十分复杂的电子计分牌。矿机修厂的电工和钳工,以及篮球队的全体成员,投入各种零件及配件的制作和安装。很快,一块长约5.5米、高约3.5米的“现代”电子计分器在矿中心区球场亮相,经过实际比赛使用,完全达到预想的目标。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当年在灯光球场打一场球赛,所耗费的电量高达二三十度,是10多户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用电量,这是普通工业企业所不能承担的。
有如白昼的灯光球场、有醒目时尚的电子计分牌,松藻煤矿的名声迅速在全社会传播开来。一时间,重庆煤炭系统的南桐煤矿等多家篮球队、当地綦江钢丝绳厂等多家篮球队、贵州省遵义市篮球队、桐梓县篮球队等等,纷纷慕名前来与松藻煤矿篮球队打友谊赛、联谊赛。如果时间不遇巧,有几支球队来访松藻煤矿,又不能拒绝对方的慕名,这种友谊赛就变成了“车轮战”式球赛,经常把球员们累趴下,但每个球员都无怨无悔,感觉到这是种至高无上的荣誉。王太仕老人回忆道:“在一次与贵州桐梓县篮球队的友谊联赛中,我的手受伤脱臼,只做了点简单处理就上场比赛,因为这是矿山的荣誉,球员个人的荣耀!”
整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中期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松藻煤矿中心区灯光球场赛事不断,矿上一线生产篮球队之间、二级机电运输篮球队之间、医院与学校之间、驻矿单位之间的比赛此起彼伏,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气势与氛围。那时,矿上的有线广播的播音员都会用浓厚的四川话提前发布球赛消息。夜幕降临,职工家属们就会准时来到灯光球场,有的还搬来长椅短凳,端来茶水瓜子与水果,欣赏一场又一场视觉盛宴。如果是外单位来访的友谊赛,职工家属更是热情高涨,从球场边框线直到四周观众台阶,坐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欢呼声和掌声一浪高过一浪,仿佛是每一个人的荣誉“保卫战”“捍卫战”。
职工篮球运动成为广大煤矿工人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成为他们心中不可或缺的生活。随着篮球队员的老去与矿区的发展壮大,许多老队员以各种形式离开了球队,面临这种不可避免的结局,松藻煤矿采用“三代二”的方法培养新队员,即每场比赛出三个老队员和二个新队员上场比赛的方法,不断培养新人。如今,松藻矿区各支篮球队里都延续和融入了当年那支“永不言败”球队的火种。
随着松藻煤矿总部的搬迁,矿中心区功能定位发生变化等种种原因,风光了26年的灯光球场,终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拉下了宽厚的电闸,拆除了粗大的电缆和宽大的电子计分牌但煤矿工人的篮球情结与情怀,像一把锋利的雕刻刀,永远镌刻在历史的记忆里!让一代又一代煤矿工人的永不熄灭
“中华体育精神颂——重庆体育故事征文”由重庆市体育局、上游新闻共同主办,欢迎点击中华体育精神颂——重庆体育故事征文参与,年底将评选出50件优秀作品给与表彰,编辑成册,后续还有可能改编成微电影或者有声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