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園城市建設中的立體綠化你知道哪些?市綠化市容局介紹,立體綠化是高密度城市多維度拓展生態空間的重要增長點,已納入上海市生態空間規劃以及公園城市指標體系,助力建設“生態之城”,打造公園城市。“十四五”期間,全市將新增立體綠化200公頃。作為市委、市政府多年來持續推進的一項重點工作,2023年立體綠化建設目標為40公頃。詳見↓
立體綠化,顧名思義,就是“立”起來的綠化。綠化“立”在建(構)筑物頂部,形成屋頂綠化﹔“立”在垂直立面上,形成垂直綠化﹔“立”在建(構)筑物邊緣上,形成沿口綠化﹔“立”在棚架上,形成棚架綠化196体育官方平台。這是目前上海立體綠化的四種主要類型。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葉聖陶筆下的爬山虎,在申城不少建筑上都能看到。種植爬山虎,給建筑“披上”綠衣,這可能是立體綠化最原始、最簡單的方式之一。
在社會發展和城市變遷中,一部分社會自建的垂直綠化得到了保護和傳承。歷史保護建筑、老廠房……依附於牆體的爬山虎葉落葉茂,從嫩綠到泛紅,隨四季輪回,成為一個街區特別的記憶符號﹔一牆之隔的居民區和學校,共享爬藤月季的一簇簇繁花,聯結著鄰裡情。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華亭賓館、海倫飯店等一些高端公共建筑開始建屋頂綠化,科研單位在道路周邊圍牆上進行垂直綠化示范。90年代末,在普陀、原閘北等區的示范作用下,垂直綠化在全市推廣,並在閔行、徐匯等部分區域形成規模效應。
隨著高架橋的興起,上海開始利用市政設施做示范性的沿口綠化和橋柱綠化。21世紀初,靜安、黃浦、長寧等區開展立體綠化示范點建設,並在全區推廣。2008年奧運會、2010年世博會、2014年亞信峰會等重大活動的帶動,以及法規、政策、規劃、技術等頂層推動,截至2022年底,上海立體綠化總量累計逾550公頃。如今,不僅中心城區,崇明等郊區乃至臨港均立足實際,走出了區域立體綠化發展特色。立體綠化的建設意義早已突破了單純的綠化范疇,從見縫插綠到營建“花牆”、“花帶”,是滿足市民群眾日益增長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一種呼應,從單一攀爬種植到作為八大零碳技術之一應用在世博零碳館、與建筑共生共融,是一場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生態實踐。
歷史上屋頂綠化在上海立體綠化總量的建設比重較大,最高約佔70%﹔而這幾年垂直綠化建設也如雨后春筍般突進,2022年建設比重上升至50%。因實施載體具有產權多元化特點,立體綠化的建設有賴於業主意識和社會共識,在推進過程中得到了相關部門、社會單位以及社區、屬地街鎮的支持。綠委辦工作機制、林長制實施以及“美麗街區”、“美麗家園”創建等多重機制促動下,豐富的建(構)筑物載體成就了多形式、多層次的立體綠化,提高了城市生態飽和度。
變電站、體育場圍網、公共廁所、工地圍牆、立體停車庫……這些城市建(構)筑物的灰暗面,逐漸“靚”起來。
有條件實施屋頂綠化的單位,不再滿足於單種立體綠化形式、廊架、女兒牆、防護圍欄……整全套的齊活兒。
申城多處口袋公園,可見牆體構筑物上“+立體綠化”,而於上,再“+文化”、“+藝術”等等,疊加效應讓老百姓對生態有更多的獲得感和感受度。
垂直綠化在街面化的效果表達上,可謂非常友好,沿街可依附實施的建(構)物載體很多,但要講究“需求導向,因地制宜”。近年來,建在老百姓身邊的街頭“綠牆”、“花牆”、“花帶”更多了。
從成本投入角度來看,無外乎兩種形式。一種是“經濟適用型”。在經費有限的條件下,種植爬山虎、絡石、凌霄、金銀花等攀援爬藤植物,並將預制網片裝配在牆面或輔以其他方式用於牽引,簡潔且生態效應好。另一種是“精裝型”。植物應用更加廣泛,色彩構圖更為豐富。大尺度的外灘花牆將“繡花功夫”淋漓盡致地展現在上海地標區域,其實,越來越多的“繡花功夫”也彰顯在老百姓看得見的地方。如位於七莘路中誼路東南角的景觀“花牆”,緊鄰七寶古鎮,採用了綠雕、牆繪、景觀燈光等表現手法,展現了一幅古鎮沿河景觀剪影。又如位於膠州路康定路口的創意牆,緊鄰居民區,是經歷了踩點選址、征詢業主意向、協調多方意見、反復打磨設計方案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后,在街道和居民的大力支持以及綠化部門專業指導下,成功落地的一個立體綠化精細化案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歷史和現代的交融、時尚與復古的碰撞、空間場景的內涵拓展和創新,立體綠化伴隨著區域空間更新、建筑更新,以不同姿態呈現。張園,從威海路入口進,途徑幾十米長的過道,對景即是石庫門建筑,過道兩側鑲嵌著鏡面裝飾的“花牆”,圍合而成的空間尺度雖小卻時尚大氣,經植物柔化后,為傳遞舊時裡弄的溫情暖意拉開序幕。
思南公館,滿鋪的爬山虎綠牆,極富生命力﹔模塊式“花牆”畫龍點睛,帶給游客“一方花壇瞬間‘立’起來”的既視感﹔窗陽台的垂吊綠化,增添優雅與柔和。多形式的立體綠化依偎著歷史建筑,處處體現著“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
“綠之丘”,原為煙草倉庫,大體量的絡石多層次地覆蓋整幢建筑,垂直綠化的植物用材和施工工藝與濃郁工業風建筑搭配在一起,多了幾分自然和溫馨。伴隨季節變化和小氣候影響,葉色也變幻著,給建筑增添了幾分“魔力”。坐落楊浦濱江,外有生態“綠衣”,內有“新時代上海互聯網企業黨建創新實踐基地”的紅色基因,奏響的是“紅、綠、藍”和諧交織的時代樂章。
多面多維發展,厚植生態底色。在社會聯動的向心力驅動下,立體綠化這把“多面手”將發揮更大潛能,助推公園城市建設,增進民生福祉。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